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,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。”
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,在公交、地铁上大家会给老弱病残孕让座,在家里也要讲究尊卑有序,在以前,这种现象更加明显,就连取名都是按照辈分取的,在讲究“字辈”的家族中,姓氏后面一个字也是按照辈分固定的。
“字辈”,
是名字中表示家族辈分的字,它的存在意味着:
“修身齐家、吉祥安泰、兴旺发达 ”
是中国传承上千年的一种重要取名方式,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“礼”制,正所谓:“礼不可废”,所以“字辈”一沿用至今。
古人对“字辈”的重视程度非同小可,比如说孔子的后代,虽然在明朝以前,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,从四十五代起,开始定下行辈,到了五十六代,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赐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,从此孔氏不能随便取名,必须按照行辈来。
《孔氏行辈告示》中记载:
“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,取名训字。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,不准入谱。”
这足以说明古人对“字辈”的重视。曾经人们取名喜欢按照辈分来,甚至必须按照辈分取,可为什么如今却不愿意了呢?原因其实很现实。
“字辈”是时代发展的产物,准确来说是618年诞生的,这一年三月,隋炀帝在江都被杀,李渊在长安称帝,建立大唐,所以说在唐朝以前,还没有字辈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,在韩愈修撰韩氏字辈后,字辈才慢慢普及开来。
《左传》
曾记载了:“桥如、焚如、荣如、简如”师兄弟,他们是一辈人,且名字中都有一个“如”,另外,在唐朝时期,字辈也可以是同一代人都名字中都有一个字带有相同的部首偏旁。
宋太宗赵匡胤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对联式字辈,这对联字辈共14个字
:“匡德惟从世令子,伯师希与孟由宜”,
宋朝时期朝廷重文轻武,这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,字辈也出现了百花齐放满园春的景象,字辈的形式也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。也正是这个情况,让字辈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。
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,才开创了朱氏取名法,明确规定,名的第一个字,不许按照辈分来,大明皇室就非常严格的遵守了这个取名法则,就连孔氏也必须遵守。
明朝中叶后期,朝廷允许普通人开设宗祠,因此大多数人都有了族谱,取名也得按照“字辈”来。
(以前之后皇室和世家大族才能开宗祠)
一些家族中,宗族里还会有人担任族长,同时还有多位长老,由这些德高望重之人共同绝对宗族中的大事,如果宗族之人出现了内部矛盾,一般就会由这些人来调解,倘若有人有人冒犯家规,他们也有权利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宗法制逐渐解体,人们取名开始尝试更多可能,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,已经有很多人思想开明的人已经不再严格的按照字辈取名,只要少部分人依旧按照按照辈分取名。
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,人们对于字辈取名已经变得陌生,
尤其是年轻一代,对于字辈取名已没什么概念,不过在一些家庭中间会出现新旧思想的碰撞,比如说孩子的父母想要自己给孩子取名,但爷爷这一辈的人去要求他们按照辈分来取名字。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明显。
到如今,依旧有很小一部分人按照字辈取名,他们守着家族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文化,但多数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已经没有族谱依据,因为
从1980年开始,大部分字辈就已经失传,到2000年的时候,字辈谱已经失传的差不多了。
[图片7]
字辈谱之所以会随着时代而逐渐被淘汰,主要有三点原因,一是:
宗族社会瓦解,
排字辈本就是宗族盛行时的产物,但宗族瓦解,排字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。因为一些人的文化程度不够,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么写,弄错字也是常有的事情。
二是:
按照字辈取名不方便,
现在给父母给孩子取名有多种姓氏,不过在取名时也能看到,不同时代的父母受到了不同思想的影响,给孩子取名的名字也有所不同,在五六十年代,父母喜欢给男孩取名“建国”、“宏伟” 给女孩取名用到“芳”、“英”、“娟”、“红” 等词语,而如今,父母给孩子取名更注重寓意,若是加上字辈就不好取了。
[图片8]
三是:
字辈谱消失,以及字辈谱中的字用完了,
字辈谱上的字本就有限,原本是宗族之人一起商议最后决定用哪些字,可如今宗族解散,字辈谱消失,给孩子取名自然也就不愿意再按照辈分来取了。